公司动态
行业进展
应用案例

四川大学刘玉、陈崇Nature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源:生物探索     时间:2016-03-25 14:33:02    
四川大学刘玉研究员和陈崇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 “Deletions linked to TP53 loss drive cancer through p53-independent mechanisms”,于2016年3月16日在Nature上在线发表。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玉研究员和陈崇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 “Deletions linked to TP53 loss drive cancer through p53-independent mechanisms”,于2016年3月16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四川大学为该“Article”论文的第一研究机构,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玉研究员和陈崇研究员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Scott W. Lowe博士。  

    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人体共有46条,基因则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异常是肿瘤发生的标志之一,但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目前还不清楚。在约1/3的人类肿瘤中,第17号染色体的长臂(染色体17p)都是缺失的,该长臂上含有多个肿瘤抑制基因。之前人们将染色体17p的缺失等同于肿瘤抑制基因TP53的丢失,其中肿瘤抑制基因TP53位于染色体17p上。 


    在这项研究中,刘玉、陈崇等通过基因工程构建了小鼠染色体11B3条件性敲除的新型模式动物,其中小鼠染色体11B3与人类染色体17p13.1是同线性的。该研究分别在淋巴瘤和白血病中证实了染色体17p缺失产生的肿瘤促进作用比TP53缺失产生的要强。他们还进一步利用RNA干扰高通量文库筛选等技术,发现了染色体17p上新的肿瘤抑制基因ALOX15B等,并阐明了这些肿瘤抑制基因与TP53协同作用,即能共同抑制肿瘤的发生。


    刘玉、陈崇等的研究首次直接证明了染色体大片段缺失是肿瘤发生的驱动,因为同一染色体片段上有多个协同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而这些肿瘤抑制基因能够抑制肿瘤的发生。此外,这一研究还构建了新型的染色体异常肿瘤模型,为这类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基础,为解析染色体异常在人类重大疾病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转化研究提供了蓝图。



客户服务热线

400-880-9135

在线客服